首页 > 国土建设 > 正文

违建拆了“蛛网”消失了 北京胡同获新生
2018-10-07 16:00: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头顶是密布的蛛网,家门口的地垫儿快堵到对门了,窗台上废旧瓶子和破砖残瓦开会,塑料布破破烂烂,估计连主人也一时想不起来下面苫着什么旧...

头顶是密布的“蛛网”,家门口的地垫儿快堵到对门了,窗台上废旧瓶子和破砖残瓦“开会”,塑料布破破烂烂,估计连主人也一时想不起来下面苫着什么旧物。

这是2014年2月南锣鼓巷雨儿胡同30号院的景象。

如今,院里住的还是老街坊,景儿却不再是旧模样——违建拆了,“蛛网”也消失了,葫芦架支起来了,四合院里常常飘出茉莉花儿香。

30号院只是一个缩影。光是雨儿胡同,就至少10个小院焕了新颜——面积还是那么大,有人自愿申请腾退。储物有了空间,下厨不出户了,如厕不用离院,洗浴能在家中,室内见阳光,院内有绿化。

院外的环境也变了。包括这条胡同在内的南锣鼓巷地区全面启动平房区物业管理:过境车辆有人管,路边花草有人护。胡同里“撅着屁股”“探着脑袋”的小汽车不见了,政府部门协调南锣鼓巷南口停车场,将151个车位用于四条胡同的居民停车。

“雨儿”带头,周围的胡同齐响应。绣花般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古老的胡同里推开。

21家“烧烤烹炸”等低端小吃类业态转型提升;无证无照商户都关停了;92家一照多店商户经治理,减少至39家;“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夹杆石”等胡同记忆纷纷亮出来了。

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南锣鼓巷一点点找回京味儿。

住在这里的人,心气儿也不一样了。一批小巷管家上岗,都是老街坊自愿报名,主动在胡同里巡查。有新落地的垃圾,准会第一个弯腰捡起来;看到自行车乱停乱放,赶紧招呼保安摆放整齐。

隔着不远,在地下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玉河恢复碧波荡漾,重现“水穿街巷”盛景。

微微秋风,水波不兴,依依杨柳,两岸成行。

一直走到后门桥,原本掩藏在柏油路基下的镇水兽和半截桥身都找出来了。

往北望,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的鼓楼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矗立了近600年。

过了桥,又是一汪碧水。虽不再是舢舻蔽水,但依然仿若至方壶。

夕阳西下,银锭观山。经过治理后的什刹海,酒吧噪音、垃圾怪味都消失了,静下来、慢下来的水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寻找传承千载的北京故事。

改革开放40年,被称作北京城的“魂儿”的胡同也在变。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违建、停车难等“大城市病”一度在古都肌理中盘根错节。但北京人从未忘记京腔,更从未停下传承京韵的脚步。

尤其是最近几年,擦亮古都“金名片”,启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北京人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模式。“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逐渐明朗。

1993条背街小巷启动环境整治提升,目前基本完成892条。北京市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九成受访居民为这一轮街巷整治提升行动点赞。

“十一”国庆节前,市规划国土委组织编制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进入公示阶段,核心区老城街道原则不再扩宽。老城风貌保护,又添了一道“护身符”。

一门一户、一砖一瓦,老城焕靓,京腔京韵自多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住房租赁市场现拐点 未来如何破局?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