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不再看海,国务院接连出大招
2015-11-27 09:57:53 来源: 评论:0
列入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河北省迁安市三里河生态走廊景色。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这是目前许多城市的尴尬和无奈,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和城市的有序运行。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超过150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了内涝。这其中,既有一线城市,也有省会城市,同时还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县城也深受“城市内涝”的困扰。为解决“看海”难题,最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建设“海绵城市”。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这部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要求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而就在两个月前,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最新的消息来自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昨天召开的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陆克华副部长表示,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
根据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4月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座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
陆克华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称,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这一比例要提高到80%以上。
陆克华还表示,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按此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约1.9亿元。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是城镇化的核心,理应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更舒适、便捷的生活。按照一位作家的说法,“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方向已经明确,关键还得落实。按照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从今年起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昨天召开的政策吹风会上,陆克华表示,目前住建部正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工作。
海绵城市,让城市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