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法 > 正文

“80后官员易腐败”?评论:别随意贴标签
2015-11-27 09:53:0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最近,一些媒体热炒80后年轻官员腐败多发的现象,标题赫然是《80后官员更易受金钱万能观念腐蚀,腐败行为大胆手段智能》,颇有点耸人听闻...
 最近,一些媒体热炒80后年轻官员腐败多发的现象,标题赫然是《80后官员更易受金钱万能观念腐蚀,腐败行为大胆手段智能》,颇有点耸人听闻。然而,仔细研读之后发现,这种做法确实有“标题党”之嫌;一些媒体对于原文的摘录式转载,也有断章取义之嫌。在这种情况下,给80后官员贴上“金钱万能易腐败”的标签,实属误导读者、混淆视听。
  寻根溯源,这篇文章来源于《检察风云》2015年第6期封面报道“贪腐35现象”系列文章中的一篇,署名肖汉宇的《如何防治“腐败年轻化”》。文章援引了一段学者的观点:“如有学者指出,‘80后’官员更容易受到‘金钱万能’观念的腐蚀,更有能力发现制度的漏洞,在腐败行为过程中更加大胆、手段更加智能化。”并随之对这种观点展开商榷,更加侧重从政治生态、制度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腐败年轻化,探讨诱发腐败的更深层次根源。并再次援引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的观点指出,“如果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不改变,哪一代人掌权都会腐败。腐败并非是年轻公务员的‘专利’。”可见,作者的观点与前一种引述的观点大相径庭。将一篇文章中作为商榷对象援引的观点,当作结论来摘录转载,甚至做成标题来吸引眼球,这种做法有违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
  年轻干部是否属于腐败高发、多发的特殊人群?目前并没有明确、严谨的统计数据可供下结论。近年来查处的贪腐官员有些很年轻,这倒是事实。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按照“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政策原则,现在的年轻干部成长很快。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很多已被提拔到单位中层领导干部的岗位。众所周知,中层干部虽然不是单位的大领导,但却是具体办事、掌握实权的角色,在工作中实际掌握着各种资源,跟各种各样现实利益打交道。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如果这些年轻干部手中的权力不受制约,年轻官员腐败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未来一二十年,80后将成为公权力的主体,成为领导干部序列的中坚力量。研究这个年龄段官员在腐败方面呈现出来的犯罪路径和行为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将80后官员腐败主要归因于年轻,然后从他们的年龄段入手去查找问题、探讨对策,就可能使焦点走偏,蒙蔽了腐败问题的真正根源。如一些媒体分析道:“从已查处的年轻干部贪腐案看,他们多为高学历、高智商人群,普遍思维活跃、敢想敢干,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但他们作案更贪婪、更大胆,贪污、挪用公款动辄上百万元,受贿中主动索贿的也不鲜见。”这种分析的逻辑恐怕就很难站得住脚。“高学历、高智商,思维活跃、敢想敢干”跟“作案更贪婪、更大胆”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与一些前辈贪官天文数字般的涉案金额相比,“贪污、挪用公款动辄上百万元”也不足以说明80后贪官“作案更贪婪、更大胆”。“主动索贿”更不是80后贪官的首创。
  跟“80后官员金钱万能易腐败”的标签类似,早段时间舆论也大张旗鼓讨论过“贫穷出身的官员更易腐败”。这种归纳法事实上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用个别案例来“提炼”某个群体的整体特征,其结果就有可能误导公众、混淆视听。腐败最根本的根源,还是因为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最容易腐败的,既不是80后官员,也不是穷人出身的官员,而是权力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官员。因为不管官员的年龄多少、所处时代如何,失去制约的权力都容易滋生腐败。如果权力受到严密的制约和监督,每个环节的运行都置于阳光透明的环境中,一旦踩踏红线就必然受到惩处,那么不管官员是60后还是80后,是贫穷家庭出身还是富裕家庭出身,恐怕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日前,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发布,重修后的党纪“更严更精更细”,突出重点、针砭时弊,实现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凸显“党纪严于国法”的高标准。党内两大法规对党员干部一视同仁,分别确立应当遵循的道德“高线”和不能触碰的纪律“底线”,德法相依,相辅而行,体现了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有了这些党纪国法编织而成的紧密篱笆,有了锁紧公权力的制度笼子,有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腐败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甚至逐步消除。那种“80后官员更腐败”,或者“贫穷出身的官员更腐败”的无谓争论,相信自然就会慢慢平息。

相关热词搜索:官员 标签

上一篇:南京高楼侵犯邻居采光权被判赔 法官:影响健康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