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野蛮生长的“现金贷”面临监管重拳
2017-04-21 07:27: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银监会在周一下发了一份《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提出十大项共计三十五条规定。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提

 银监会在周一下发了一份《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提出十大项共计三十五条规定。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提到: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这也是监管层首次提到要清理整顿“现金贷”。

  提到“现金贷”业务,让笔者想起了前段时间被广泛报道的一个事件,去年12月30日,20岁的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学生,通过QQ群认识的网贷放款人在一个借款平台借了2000元,承诺一周还款,周息达到30%。然而一周之后,她未能按时还款。这时,借款者告诉她可以通过到另一个借款平台,用同样的方式继续借款还利息,就这样,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她连学费都用来还款但都没能还上。为了还钱,她甚至还辍学打工。今年2月底,她的欠款从2000元变成了惊人的10余万元。之后,她就报案了,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关于各类提供贷款的信息,相信大家在一些推销电话和短信以及网络上都接触过不少。比如有的手机软件会打出这样简明的信贷产品宣传信息:“借款2000元,一周还款,利息100元。”乍一看上去,利息并不算高,但仔细算下来,其年化利率竟然高达260%。

  其实上面之前提到的大二学生被多个借款平台诱导贷款,结果陷入“泥潭”,和手机上这类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贷款平台,都是典型的现金贷业务。自腾讯2015年试运行手机“QQ现金贷”以来,现金贷在我国发展迅速,而且不少现金贷平台,是从原来火热的P2P借贷和校园贷转型而来。

  “现金贷”能够迅速受到追捧,从大环境来说,是受益于消费金融的崛起以及我国庞大消费人群的人口红利。其特点也很明显,它是一种期限短、金额小、没有明确用途的信用贷款产品,消费者可以直接拿到现金。“现金贷”线上操作,具有方便灵活的借款与还款方式,以及实时审批、快速到账的优势。

  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现金贷”火爆背后其实暗藏危机。首先,“现金贷”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障眼法”,很多平台在宣传自己的现金贷业务时,展示的都是“日利息”,或者“无利息”,这在急需资金周转的人眼里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这只说的是利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现金贷”还会加收手续费、服务费等,这样算下来借款成本就高了,有些甚至堪比高利贷。而用“手续费、服务费”来取代“利率”,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规避法律红线。我们知道,年利率超过36%就已经不受法律保护了,借款人超出36%之外的利息完全可以拒还。所以,“现金贷”平台都在极力回避“利率”二字,使用各种隐性办法使实际利率超高。

  “现金贷”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它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对于准入门槛、监管部门、业务限制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说到这,有人可能有疑问,因为很多中小型的“现金贷”平台,门槛超低,容易借贷,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用户,那坏账率必然也相应的会提高,这样的平台如何控制得了风险,如何生存得下去?

  较高的违约风险必然需要较高的利率去覆盖,有现金贷从业人员透露,尽管一些平台的坏账率达到70%,但是在高利率之下,只要保证剩下30%的借款人能够还款,平台依然能够有利可图。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场金钱游戏,在产业链前端的赚得盆满钵满,而在这样的游戏中,因为高额的利息,老实人很可能就会为那些“老赖”们买了单。

  近段时间,因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背后牵涉出了高利贷纠纷,而“现金贷”也因为逐渐暴露出的变相利息畸高、暴力催收、滥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监管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要用重拳出击,去肃清那些借贷成本高于合理范畴的“现金贷”业务,把这类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了,不能再让丑闻一波接一波的出现,悲剧一个接一个的上演。

相关热词搜索:重拳 现金

上一篇:发2100万元房补 四人被控私分国有资产罪
下一篇:第九届深港澳台博士生南山学术论坛在深圳举行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