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维权 > 正文

公车改革“收官”,建设节约型政府当再进一步
2019-08-05 22:56:3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公车改革自1994年启动至今,经过25年的持续推进,进入收官阶段。据南都记者统计,自2014年公车改革全面推开后,2015-2018年,我国公

      公车改革自1994年启动至今,经过25年的持续推进,进入“收官”阶段。据南都记者统计,自2014年公车改革全面推开后,2015-2018年,我国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的比重降至六成以下,在53%-58%的范围内波动。公车数量也持续下降。南都记者对近年来中央部门的公车保有量统计发现,仅2015年至2017年,中央部门的公车数量至少削减了4612辆。

        如何评价这一成果?自1998年就开始关注“公车改革”、被誉为“公车改革第一人”的专家叶青打出了90分,表示“整体上对车改的结果很满意”。

       只要对车改前后的状况有所了解,对专家的这一评估就不会感到意外。

        在车改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公车话题曾经有多么火爆。围绕公车,民众基于生活经验编排了一些打油诗,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年坚持不懈地提交相关议案提案,甚至催生了专业拍摄公车乱象的群体。正因为公车数量太多而且档次都还不低,公车私用几乎是家常便饭,更严重的是公车滑向特权车常常只有一步之遥,原本只是一个交通工具的公车身上承载了丰富的蕴涵。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的难度似乎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各种阻力直接导致改革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反复乃至停滞,以至舆论惊叹,公车改革成了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公车改革难在何处?一言以蔽之,公车改革不改则已,要真改、大刀阔斧地改,就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在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尽管设计过多种模式,但即使是在2010年,媒体引述专家的判断仍然是:“公车改革16年无头绪,每年支出已近2000亿。”

       从这个角度,2014年公车改革全面推开既是深入,也是一次重启。对全面推开的意义和必要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当年归纳了三点:一是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有利于节约开支,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三是通过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随着公车改革全面推开,必然意味着既得利益受到削减,而判断改革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于,经过改革,公车支出能否从预算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在 公车改革收官之际重作审视,当下公车少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在省城还是县城,官员乘用公共交通工具、自己开车、骑车乃至步行上下班都已十分常见。在“十目所视”的环境中,媒体曝光的公车私用案例也大幅下降,而嚣张跋扈的特权车则更近乎绝迹。

         新一轮公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人们通过耳闻目睹不难得出这一判断。现在,媒体披露了数据,“2015-2018年,我国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的比重降至六成以下”,则从预算源头证实了人们的感官经验。

          仰仗着决策层推进改革的坚定意志,也依赖于公众和媒体持之以恒的监督,公车改革终于走到了今天。回想改革的不易,追溯改革的曲折,自然会对今天的这份成绩单发出由衷的赞叹。

         但“收官”不代表止步,叶青建议“下一步要取消给退休干部的公车,改为发放一定的补贴,对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也要实行同工同补,体现公正公平”,而在“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已经遭到压缩的现有公车数量还有没有压缩的空间,公车的管理还不能进一步精细化和透明化,使公务用车的每一笔哪怕细小的支出都有所值,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如何建设节约型政府,怎样让干部官员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公车改革堪称一次良好的历练。不论教训还是经验,作为镜鉴相信都有利于全面改革的深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斩断黑手!30人团伙作案 禁渔期疯狂捕捞太湖螺蛳360吨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