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质量安全 > 正文

京津冀强化地震监测 震后5秒将发布预警信息
2016-04-19 06:56: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推动无人机、飞艇等新技术用于空中救援,各区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应急避难场所,实施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中心建设工程……《北京市十

 推动无人机、飞艇等新技术用于空中救援,各区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应急避难场所,实施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中心建设工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

  提升巨灾能源保障能力

  《规划》提出,将建设北京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为京津冀协同应急、巨灾应对、重大活动保障、城市运行监测等工作提供指挥场所和硬件支撑。

  在应对巨灾方面,《规划》提出要健全热、电、气联合调度指挥机制,实现极端严寒天气、天然气资源短缺等情况下的全市热、电、气的应急联合调度。提升电力系统抗灾与恢复能力,扩建、新建2至3个具备大面积停电后能自动恢复供电功能的电厂电源,提升大面积停电下快速启动能力;加快推进陕京四线和本市天然气外环管网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推进本市周边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基地建设;优化完善应急备用热源建设方案,研究保留部分燃煤机组,提升应急供热保障能力。

  地震预警信息快至秒级

  未来五年,市地震局会同天津、河北地震局,建设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中心,建成以测震和强震台站为骨干、地震烈度仪为补充的京津冀区域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显著提升全区域地震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

  据市地震局介绍,目前本市具备了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的能力。而“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区域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将实现对网内地震震后5秒发布第一报预警信息,震后5分钟生成10公里控制精度的一起烈度分布图,震后30分钟产出震源参数速报。

  各区新建地震避难场所

  《规划》还提出,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及时对符合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认定,每2年组织一次核定。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各区“十三五”期间至少新建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符合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在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试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六区人员疏散掩蔽标志设置,建立相关标识标牌,实现紧急状态下人员快速疏散掩蔽。


相关热词搜索:地震监测 京津冀 信息

上一篇:17省区3月CPI排行出炉 八成地区物价重返"2时代
下一篇:子领取亡夫68万车祸赔偿金 被公婆告上法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