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乡关注 > 正文

教育关注:放学后的"真空时段"谁来补?
2016-06-03 08:40: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去哪做作业好?孩子头痛、家长烦心!放学了,爸妈还没下班怎么办?家里环境吵,没法静心做作业?那就来××晚托班,给孩子一个高

“去哪做作业好?孩子头痛、家长烦心!放学了,爸妈还没下班怎么办?家里环境吵,没法静心做作业?那就来××晚托班,给孩子一个高效的书房!”这是南京某放学后托管班“四点半课堂”的招生广告。文案指向许多家庭都关注的问题:放学后孩子去哪儿?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大学生课题组,就放学后“真空时段”儿童教养问题,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现场访谈等形式,形成针对社区课堂的研究报告《相约四点半:探究专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儿童放学后“真空时段”的双重问题:安全和教养

课题组针对南京地区近2000个家庭的调研显示:小学生在三点半到四点半之间就放学离校,由于学校作息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近60%的家长在傍晚五点半甚至更晚才下班。这就形成儿童放学后家校监管的“真空时段”。“真空时段”孩子的安全和教育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面临的双重问题,双职工家庭尤其头疼。

首先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迫于工作压力,极少父母有条件亲自接送,更多将接送孩子的任务托付给家中老人,交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另有一部分实属“接送困难户”家庭,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选择一些晚托机构来解决孩子的接送与照管。但是一般晚托机构常为避免孩子路上的安全责任而不提供接送服务,孩子的安全难有保障。

南京市政府曾为解决放学后“真空时段”问题,于2013年10月在全市各小学倡导“弹性放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延迟放学时间。在延迟放学的时段内,学生可以在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活动或做作业,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受到学校方面的欢迎。由于不能收取学生额外费用,学校要承担学生离校前的一切额外支出;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学校承担责任的时限也延长;另外,教师无法按时下班,也没有额外的收入补贴,激励严重不足。目前,这一倡导已难以维续。

其次是孩子的教养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业成绩及综合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获得,与学习时间和教养环境密切相关。即使放学后被接回家的孩子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喧闹、缺乏父母的指导与监督等,出现作业效率低下、学习习惯不良现象;而无人接管的孩子还可能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于是,众多的社会辅导班、晚托机构抓住家长担心焦虑的心态,开设一系列课业辅导为主的课程,以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巩固提高课业知识吸引生源。

事实上,孩子在接受一天的课堂学习之后,又被继续要求上课做作业,其感受会如何呢?效果又怎样呢?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更愿意在放学后参与一些兴趣课程。如,45.2%的孩子希望能学习书法绘画,21.3%的孩子愿意参与文学欣赏活动,30%的孩子喜欢进行一些技艺手工类活动,只有近3%的孩子愿意继续课内知识学习。可见,这种“类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辅导班,教育内容单一、教养课程缺失,并不受孩子欢迎。

社区课堂:数量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调研发现,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各种名目的托管培训班。这样的机构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

调查显示,常见的托管培训机构,从性质上分析有三种:

第一种主要指以营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托管班等。从个人开办的“小饭桌”,到大型教育连锁机构的“三点钟教育”,其运作、课程、管理等水平参差不齐。这类机构以课业辅导和学业成绩提高为主,兴趣特色活动为辅。因其提供教育内容的差异,收费从每月几百元,到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不等,对普通工薪阶层家庭而言是不小的经济压力。这种“放学后教育”表面上是为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其目标人群实质是家长,是为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和教育理念的家长的需要。此类晚托班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开设得如火如荼,质量参差不齐。

第二种是少量半公益半营利性质,与政府或慈善组织合作,为孩子提供一系列放学后教育的机构。这类机构虽收取一部分学费,但是同等服务的价格相对营利性教育机构要低得多,其目的更多为服务范围内的家庭提供便利与福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大学生创业开办的课后辅导班,其场地由政府或社区提供,不收租金,学费不高。收取的费用一部分用于机构运转,另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劳动所得。这类机构的优点是性价比高,营利与服务大众兼得,但同时也存在稳定性、持续性不够的问题。

第三种则是纯粹公益性质的放学后学习机构。通常是由社区或少数慈善组织支持,招募退休教师、义工或少量志愿者进行教学和管理,几乎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这类机构依托社区设立,因离家近、不收费、人际熟悉而得到家长的认可。社区内的环境教育、同伴效应及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吸引家长和儿童的重要因素。但存在因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及管理欠规范而对儿童的教育教养产生负作用的可能。

课题组以上述第三种纯公益类型的“社区课堂”为研究的重点。选取了南京市六城区7所城乡小学随机发放1500份问卷,有效回收1228份,有效率达81.9%。调研主要目的,一是了解社区课堂在南京城区的普及情况,二是了解儿童对社区课堂的需求情况,三是以参与社区课堂的儿童为对象,了解其对社区课堂的个人实际需求及参与的直接感受等。同时,选择7所学校周边10个左右已开办社区课堂或具备社区课堂雏形的社区,实地考察社区课堂的发展现状,并对参与其中的学生、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社区课堂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获得许多一手资料。问卷统计数据显示,社区课堂的开设普及和儿童的参与情况如下:

调研的7所小学周边社区中,提供托管和课业辅导等服务的社区只占17.4%。在调研的1000多个学生中,仅有13.7%的学生家长能在儿童放学之前回到家,只有12%的儿童参与过社区课堂活动,近70%的儿童由老人或其他托管机构接回家做作业,近14%的儿童参与各种补习班。

数据反映,南京地区社区课堂的数量总体偏少,儿童参与率不高。但是从儿童自身的意愿和兴趣看,许多孩子很愿意选择离家较近、课程多样的社区课堂。这说明目前社区课堂的数量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数据和走访结果显示,社区课堂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社区课堂教养内容单一,家长对孩子学业高度重视,儿童放学后除功课和作业外,较少孩子有机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问及孩子参与社区课堂的意愿,有55.5%的孩子表示愿意在放学后参与社区课堂活动,尤其希望能够学习计算机基础(34.4%)、自然与科学(32.8%)及手工(29.5%)等知识,与同龄人一起,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目前社区课堂的课程设置虽逐渐开始多样化,但与儿童的期待仍存在较大落差。迫于家长的压力,社区课堂中“类学校课程”及课业辅导形式仍占据绝对优势,这与儿童自身的期待和兴趣并不相符。

数据还显示,师资问题是社区课堂的另一突出问题。面对由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随机构成的师资队伍,家长和孩子都不甚满意。虽然不少家长倾向由学校老师在社区课堂中继续对孩子进行学业帮扶,但现实可能性不大。于是家长和儿童转而选择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期待高达44.3%。并且,在目前社区课堂的实际师资总量中,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已占70.5%。

这些数据说明,社区课堂在填补儿童“真空时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社区和儿童对大学生参与社区课堂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青年学生的活力与创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为社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破解儿童教养“真空时段”问题:高校与社区携手

综观国内外,“真空时段”困境普遍存在,各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努力探索。

美国教育部于1998年启动由地方教育机构、学校和社区共同实施的“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解决儿童课后安全与教育问题,并对低收入家庭进行积极的教育补偿。日本于2007年推出由社区居民、地区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执行的“放学后儿童计划”,为儿童提供放学后或者暑期等时间段安全、健康、适宜的去处。

近年来国内关于放学后托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日益丰富。

为解决“真空时段”儿童的教养难题,许多地区开始在社区或学校推广一些公益或半公益性的“四点半课堂”,实施放学后托管教育服务。早在1998年5月,宁波市白鹤街道在紫金街道社区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四点钟学校”。深圳市充分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于2007年在罗湖区成立首个“四点半课堂”,随后逐步推广至全市试点。本世纪初,上海市开始关注儿童“真空时段”的去向,作为解决问题重要形式的“晚托班”“看护班”得到上海政府、学校、社区的关注。

即便如此,社区课堂师资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仍令人担忧,课程的单一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政策保障等问题一直广为诟病。到底应如何开展放学后教育?社区该如何应对放学后的“真空时段”?

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南京各大高校周边的社区,正逐步开始利用高校的丰富教育资源,探索社区与高校合作的“相约四点半”社区课堂。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现有25个学院中,有17个学院开展了社区儿童教育服务活动,以师范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尤为突出,多以校级和院级的志愿者团队、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为单位开展活动,涉及孔府学堂、亲子课堂、儿童阅读室、少儿书画红领巾班、魔法课堂、晓葵课堂等20多个项目。惠及社区包括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城镇社区,也有较为落后的乡村社区。活动场所既有社区服务或休闲中心,也有社区行政场所。“如今,有了‘四点半课堂’的大学生志愿者,孩子放学后有人照看,作业有人辅导,他们的兴趣特长也得到了发展,我们家长和老师都放心。”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社区小学生李海家长的高兴溢于言表。

课题组研究认为,高校和社区携手,开设“相约四点半”社区课堂关注儿童“放学后教育”,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社区课堂对社区内各家庭而言,具有离家离校近、交通便利、整体承接儿童方便的优势,可以切实缓解家长对放学后儿童安全状况的焦虑。高校青年学生作为儿童“放学后教育”的实施者既提升了社区课堂质量,同时结合社区的需求和自身专业特色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也使大学生提升了道德责任感,并收获丰富的实践学习成果。于高校而言,则是拓展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发挥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研究发现,尽管好处不少,但这种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破解。据社区工作人员及高校学生反映:儿童普遍愿意参与社区课堂,但目前社区课堂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社区或不同社区开展社区课堂,彼此间缺少沟通和整体统筹,在课程规划和活动选择方面随意性较大,难免“撞车”;“四点半课堂”一定程度上仍维持在填满儿童“放学后时间”的浅表层次,尚未触及对儿童主体深层次的教养和教育。同时,社区课堂的有效管理、监督、评价和考核,仍然缺乏。

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对构建高校和社区双向合作的儿童“放学后教育”,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高校和周边的社区彼此间应加强双向沟通,做到知己知彼,资源共享,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开办“相约四点半”社区课堂。

第二,高校需打破内部各专业间壁垒,以项目制招募各专业团队,避免不同专业在同一社区设置相同或相似课程或活动的可能性。这种项目团队既可以立足于一所高校内部,亦可以放眼整个大学园区。

第三,整合学生需求、社区和高校资源,以高校专业教育及学术文化为依托,为“相约四点半”社区课堂的儿童开发既具专业性又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弥补“类学校课程”教育的不足。在获奖项目的研究报告中,课题组设计了学习习惯养成类、公民常识类、体育健康类、人文艺术类及自然科学类五大主题课程,下设众多子课程类型。社区课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主题实施。

第四,加强对社区“四点半课堂”及高校青年学生师资队伍的管理、评价和考核,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长期目标,不断吸取不同专业的新鲜血液,以保证儿童放学后教育的质量并促进其长效发展。

【调查者说】

大学生参与解决四点半难题是双赢

社区是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之外的基本活动场所,是儿童接受社会教育的基本单位,社区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给社区儿童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成长条件。“四点半课堂”正是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产物。

社区“四点半课堂”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儿童放学后教育的重要形式,不仅缓解了家长对儿童放学后安全和教育的担忧,亦可能成为儿童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社区“四点半课堂”越来越成为缓解儿童放学后“真空时段”困境的重要抓手。南师大学子此次调研以社区“四点半课堂”为主要对象,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意图摆脱传统意义上以放学后托管或学业辅导为主的模式,建构立足社区,整合社区及高校优质资源,助推儿童和青年共同成长的丰富多彩的社区“四点半课堂”。让高校和社区在这里相约,让儿童和青年在这里携手。以高校学子为主体师资建构的“四点半课堂”,既能为若干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安全和教养问题,同时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也是难得的实践学习和服务社会的良机。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社区效应”和“同伴效应”在教育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制度化学校教育内的儿童以“班级”为基本学习和生活单位,年龄相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稳定、封闭、常态化的组织形式,其学习内容亦是被规定、被规范、被经验的“知识”。社区“四点半课堂”为儿童弥补了制度化学校教育的缺憾,丰富的课程体系和活动项目让儿童觉得新鲜,因此而激发出对事物的好奇之心;不同年龄的儿童因相同或相似的爱好选择在一起学习、体验其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同时发展其认知和交往能力,这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学习机会,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参与并发展其健康人格。

“四点半课堂”并非新鲜话题,但融入高等教育资源,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及素质培养的“四点半课堂”却是社区和谐和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共赢。一方面,社区环境和同伴效应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社会融合;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作为儿童的校外教育可被视为向大教育观的转型,改善儿童的学习环境,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让儿童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培养学习力。(魏善春)

大家说】

四川省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校长黄彬:

场地师资课程一个都不能少

放学之后的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呢?我想,家庭和社会就应充分体现“育人合力”。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有三方面:场地、师资、课程。

关于场地,我认为,这是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考虑的一方面,也只有政府部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关于社区的配套建设,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局考虑。关于师资,如果仅仅靠大学生志愿者,只能是杯水车薪。能否把大学生进社区对孩子们进行各类辅导与培训,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选修课程。同时,家长、社会中的优质资源,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此来丰富课程。而对于整个课程的内容设计,需要我们社区牵头,聚合资源,根据孩子们和家长的需求,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整体策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服务,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教师于雪倩:

社区托管是个“有趣的乐园”

我的学生张亮,刚上一年级,父母是双职工,每天6点以后才能下班。他们跟我聊到,本想找个家政工负责接送孩子,可是又担心要把钥匙交给家政工,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认为社区管理孩子是解决家校监管“真空”的有效措施之一。我校附近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专门为辖区内小学生开设了托管班,有几个专职的教师负责孩子吃饭、休息、写作业,这些老师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社区里的退休教师,他们可以帮助看护孩子并检查作业。一些有专业教师和特色活动的托管班更受欢迎,有的社区聘请了一些专业的教师,在孩子写完作业后可以进行兴趣的辅导,例如学习书法、绘画、弹琴之类的,不过这类托管班收费会高一点,但依然受到家长的欢迎。

另一个学生蕾蕾已经上五年级了,自己回家完全没有问题,但她妈妈发现孩子并不开心。作业上有不懂的,他们两口子也不懂,而且孩子做完作业唯一的乐趣就是上网。所以这学期开学,蕾蕾就被“委托”给托管班了。蕾蕾说,社区托管是个“有趣的乐园”,不会的问题可以问老师,还有朋友可以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

相关热词搜索:时段 真空

上一篇:中国维和官兵“穿越拼接照”与孩子共度儿童节
下一篇:公安部:身份证重号问题基本解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