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网快讯 > 正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密集发布 16专项经费51亿元
2018-05-17 14:18: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随着高性能计算、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重点专项拟资助项目相继公示,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作拉开了大幕。《经济参考报》记者16

 随着“高性能计算”、“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重点专项拟资助项目相继公示,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作拉开了大幕。《经济参考报》记者16日从科技部获悉,近期三个批次的项目清单密集发布,涉及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在内的16个专项237个项目,国拨经费共计51亿元,其中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未来科研经费重点投向。

  项目清单密集发布

  公示清单显示,自5月4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公示2018年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立项清单起,截至目前,包括科技部、工信部在内共发布三批次的拟立项公告,累计16个专项237个小项。其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的11个专项中,投入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三年总经费25亿元,2018年为8亿元。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五个专项中,纳米技术专项、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专项的三年总经费分别为17亿元和16亿元。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2018年计划资助6亿元,三年总经费将达20亿元。

  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认为,“这凸显国家对汽车行业升级改造的决心。从汽柴油车到新能源车的更替不仅符合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期盼,同时能使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

  此外,在李红军看来,干细胞、纳米、量子都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入手开展研究,这些是生命科学、材料、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竞争中愈加重要。“与芯片问题相似,这些基础领域的研究必须得到更多重视,需要研究出有原创的重要理论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工艺产品。”李红军直言。

  另外,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要突破信息精准获取、定量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和复杂系统集成共性技术,为地球观测与导航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奠定基础,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有重大作用,因此三年共获得20亿元的国拨经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8年定向申报项目较往年明显增多。李红军表示,定向项目主要考虑短期内关注的热点、突发事件,或者指定在一定范围内、由特定单位组织申报的项目。“这些定向项目主要集中在和人类医疗健康有关的专项。针对突发性传染病、慢性重大疾病、数字化诊疗方面的问题,今年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四个专项中共设置了26个项目、5.3亿元经费。此外,定向项目还包括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李红军分析称。

  为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

  根据先前发布的申报指南,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社会发展、高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和基础研究等四大领域中,今年资助力度最大的为社会发展领域,其项目数和经费预算数占比达41.7%和34.8%,其中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获得资助最多。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数量为162项,占比25.2%,经费高达44亿元,与社会发展领域资助力度接近。其中,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经费预算分列该领域的前两位,为优先布局行业。

  不过,与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情况类似,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呈现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数分别为558项、360项和268项,经费投入分别为103亿元、62亿元和47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不是说这些项目不重要了,经历多年高投入之后,这些项目正逐步进入‘消化期’和‘收获期’。”事实上,前几年布局的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正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另外,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不同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实施周期一般为五年,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由于项目数和经费同步下降,上述社会发展领域的单项平均资助强度并未减弱,平均每项研发费用在2000万元左右。”该业内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06年起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某些领域还存在不足。在李红军看来,我们必须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自主培育创制一批应用价值较高的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先进适用技术与模式,并提高综合应用水平。“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掌握了基础核心科技,就可制定游戏规则、拥有主动权。”李红军直言。

  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

  “在科研评价体制的指挥棒作用下,科研工作者热衷于发文章、报奖励来评职称,申报没有价值的专利应对项目结题,跟风研究获取科研项目,而短期内难出成果的基础性研究受到冷遇。要改变这种‘轻基础、追风头、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氛围,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行动。”李红军直言。

  事实上,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政策的落地,我国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状况有了很大进步。为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决策科学、执行坚决和监督有力,早在去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五部门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开展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和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落实情况随机抽查材料审查工作。据悉,此次核查探索实现跨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充分应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强化方式方法创新,转变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监督检查机制。

  “2018年是‘十三五’的中间年度,2016年和2017年获批的大部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如期进行,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做好项目中期检查的准备。特别要注意的是,涉及单位、经费、主持人等重大调整一定要逐级上报,对预算科目、参与人等一般性调整,各项目牵头单位也需要做好审批备案,切实履行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主持人主体责任。”李红军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经费 专项 重点

上一篇:工业区"村霸"覆灭记:因敲诈勒索、强迫交易被判刑
下一篇: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委首会,透露重要信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