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网快讯 > 正文

有些干部政绩观总是出问题
2023-05-16 10:22:51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等问题。近期,本刊记者继续扎下基层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等问题。近期,本刊记者继续扎下基层,聚焦跑偏的政绩观,深入查找政绩观扭曲的表现形式,探究纠正扭曲政绩观的难点所在,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措施。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明确要求。政绩观直接反映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细究起来,玩忽职守不作为、任性用权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背后都存在政绩观异化、政绩观偏差。为什么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总是出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深入基层进行采访调研。

扭曲政绩观的种种表现令人愤慨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的口碑是最出色的政绩。然而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干部由于缺乏对政绩观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因个人私利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

有的干部铆足劲儿就想“快”,为了尽快出政绩、争排名,在争资金、上项目上急功近利,面对打基础、见效慢的事没有兴趣。这类干部一心只想往上爬,刚到一个岗位,屁股还没坐热,眼睛就盯着更高的位置,为了贪图一时之功,甚至搞破坏性开发、掠夺式经营,寅吃卯粮。像有些地区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由于排污不达标导致沙漠都变成了黑色,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还有干部千方百计就要“显”,干活就在领导眼前干。为了引起上级关注,热衷追求显绩,上马所谓“高大上”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肆举债搞建设,把看得见的地方“镶金边”,看不见的地方任其脏乱差,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如西部某省的一位县委书记为方便上级领导检查,在公路沿线新建两百多座温室和钢架大棚。结果建成后,很少有人来承包经营,导致土地长年荒废,近千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落实政策层层加码,政绩就能蹭蹭加价,这是某些干部干工作出成绩的隐秘“妙方”,因此逮着机会层层“加”,不计成本大做表面文章。为了向上级表明自己执行坚决,将上级交代的任务加码、项目拓宽、标准拔高,看似站位高、措施硬,实则同实事求是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有些地方曾经在防疫过程中“一刀切”,随意用赋码、弹窗的形式限制人员出行,给干部群众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严重扭曲政策初衷。

另有一类干部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作假“造”,真的假的先把“大饼”画出来。他们认为精神传达了就行,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关他的事,用空喊口号代替求真务实。还有一类干部甚至直接上手造假,妄图通过弄虚作假捞取政绩。如某区委原书记王某某盲目追求财政收入“过百亿”目标,要求职能部门编造虚假数据,打肿脸充胖子,给上级带来误导和误判。

此外,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有一类领导干部“遇到事情想着‘甩’,能推则推能不干就不干”,是政绩观扭曲的另一类突出表现。有的是新官不理旧账,“不是自己开头的就不为,一定要刻上自己政绩印记的才干”,为了彰显个人能力盲目推翻既定发展思路,既破坏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劳民伤财。有的是责任层层下甩,不管部署什么工作,都让下级签个责任状,有的是责任层层上交,不管大事小情都向上请示报告,自己不主动采取措施解决,这类干部有了成绩蹿得比谁都快,出了问题则让“个高的”顶罪、“个矮的”背锅,背后盘算的就是“成绩我来享,责任你买单”。

重眼前、轻长远,重个人、轻集体,重上级、轻群众,重显绩、轻隐绩……种种扭曲政绩观虽表现各异,但都会给地方或行业长远发展留下祸害和隐患,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主客观情理失衡催生扭曲政绩观

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才能守护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正是在于对待人生、权力、利益和地位的看法出现扭曲。

采访中基层同志向记者分析道,有的干部政绩观跑偏在于人生观打根子上就没摆正。人生观是指对人生意义、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一类干部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大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升官上位,一心钻营往上爬,初始动机就不纯,因此不惜大搞政绩工程。像以受贿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某县委原书记周某某,曾花费1200万元建12根大理石柱,他就坦言,“想做那么几个项目出来……能够引起领导重视,认为我能干事”。

另一类干部则是地位观出了问题。“地位”是“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有的领导干部地位观扭曲、“官本位”思想作祟,认为职务高低完全是个人地位的体现,下面有反对的声音就是对自己面子和权威的挑战。如某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宗某不经科学调查论证就盲目决策、轻易拍板,修建32万平方米新能源汽车厂房,但投入使用仅12万平方米,大部分闲置,最终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用上亿元的投资为自己的面子买了单。

还有不少地方同志在采访中谈到,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则是因为价值观不正,只顾局部而不谋全局、只顾眼前而不谋长远,不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考量。比如前不久刚刚被查处的某银行客户服务管理部原总经理戴某某落实党中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决策部署不力,一味要求银行员工不能存在不良商贷,哪怕承担更大风险也要片面追求所谓的贷款“零不良”,“挖大坑填小坑”酿成更大风险,对金融事业造成严重影响。

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也会导致政绩观扭曲。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观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而缺乏正确群众观的这类干部在工作中眼睛看上不看下,只唯上不唯实,视百姓实际困难而不见,置群众反馈建议于不顾。像已落马的某县委原书记袁某某为凸显个人政绩决意耗资6.8亿元建设进士园,一面是进士园大兴土木、人迹罕至,一面是当时县里近90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的“大班额”问题不予解决,民怨沸腾,袁某某无视实际情况、一意孤行,最终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财政资金,也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拖再拖。

除了干部自身原因,一些客观情况也会导致政绩观的偏差扭曲。不少地方干部向记者反映,不少单位的考核为基础建设、项目引进等指标赋予权重过高,但一些隐形工作由于不便量化而被忽视。另外,一把手对一个地方干部政绩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若一把手缺乏公道正派,使溜须拍马的得到赏识,实干苦干的干部却不被看到眼里,将会使一批干部政绩观发生偏差。还有地方反映,某些地方主要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交流调动太过频繁,使得其着急出成绩,从而匆忙上马一批未经科学论证、严格审批的工程,往往屁股一拍走人时留下高额债务,也让后面的“新官”难理问题丛生的“旧账”,政策的连续性无从说起。

政绩观扭曲解决起来难点颇多

记者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扭曲政绩观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背后原因也是复杂多样,解决起来难点颇多。

辨识出来难。不少干部认为,辨别领导干部推进工作主观上是政绩冲动还是为民造福存在难度,要从出发动机、实际效果等多角度来衡量,对定性量纪、精准执纪提出较高要求。辨识度低的又一原因在于有的地方是在打着充分落实上级精神的幌子,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另外,判断一名领导干部政绩观是否异化往往是在其出现问题甚至违纪违法后,属于“盖棺定论”,很难在早期发现辨别,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制约。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在其成长过程中,由其工作经历、政治生态、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等综合因素影响而成,因此校正“跑偏”的政绩观也需要多管齐下,然而目前手段、方式仍然有限,导致整治起来较难。“政绩观属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除加强学习教育之外,缺少扭转政绩观的有力抓手。”某地一名干部表示,“并且有没有学习,学习的效果怎么样也很难评判和测量,有可能他谈起政策文件连原文都能背下来,但内心真的怎么想难以得知。”

干部考核发挥着干部选拔任用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考核机制不因时因地调整改变,政绩观改变过来也有难度。目前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迫使个别领导干部在面对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时想办法应付,避免因为没有在任期内出成绩而被问责。并且有些上级部门只关注结果,不从基层的实际问题考虑,导致基层干部有心无力。此外,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缺少主观的群众评价,群众的满意度还难以成为评判政绩的重要标准。某地干部表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作中几乎接触不到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全凭情怀,缺少考核制约。

另外,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绩观一时端正不代表一世端正。在一些违纪违法案件警示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干部在为政之初都是为民着想,理想信念坚定的好干部。然而,在现实的诱惑、逆境的压力下,这些党员干部却在温水煮青蛙中沉沦,逐渐迷失自我,最终滑向腐败深渊。由此可见,对干部正确政绩观的涵养、对“跑偏”政绩观的校正是一个需要长流水不断线、永远在路上的过程,长久保持初心不变在实践中还要做很大的努力。

以治“政疾”来提“政绩”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政绩观是由方方面面综合因素影响而成,树立正确政绩观也须从症结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加强教育引导,让干部对群众有真情。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培养为民情怀。如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加强感召,单位领导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不能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又如要让党员干部真到基层,还要沉得下、待得住,更要在基层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用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增强群众感情。某省纪委监委党风室主任在采访中说,“在现场亲眼看到了百姓生活的困难,就不由自主想为他们解决问题”,还有一位大学毕业回乡当村支书的干部坦言,开始是因为离家近选择这份工作,后来真的与村民们产生了感情,怎么也要帮助大家发家致富。当然,强化警示教育也同样重要,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往往起到较好效果。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引导,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解决好“什么是政绩”和“为谁创政绩”的问题。

完善考评机制,让埋头实干取得实绩的干部脱颖而出。采访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在干部考核中应该增加群众的话语权,工作干得实不实,群众心中有杆秤。因此要想办法听取群众意见,创造条件征求群众意见;另外要注意分众化考核,除了普遍性基础指标,还可设立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个性化指标,避免考核的千人一面;还有干部提出,干部选拔考核中应由“伯乐相马”改为“赛场选马”,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说话,如根据急难险重任务完成情况、实际工作表现选拔任用干部。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解决好“如何评价政绩”和“政绩由谁来评”的问题。

加强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扛起主责主业。强化政治监督,先抓行动再抓思想,像某地纪委监委一位监督检查室主任认为,“先通过政治监督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偏不倚落实,原先不认同、没有理解的思想在实践中就慢慢认同了”;强化对一把手监督也尤为重要,先盯领导后促群众,从净化政治生态入手涵养正确政绩观;注重抓好案件查处背后关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线索,以零容忍态度高擎追责“利剑”;还应注意在监督问责中敢于为党员干部担当,让容错纠错机制真正落地见效。通过监督执纪问责的正确运用,解决好“如何树政绩”和“树哪种政绩”的问题。

加强工作统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干部交流。不少地方同志建议,主要领导相对稳定和固定,有利于保证当地一段时间以来的制度、规划和发展战略传承延续,而对其他普通干部则应该加大交流任用力度,激发一般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激活“一池春水”。通过保障干部分类别使用交流,既保证一地政策稳定传承、发展有序,也进一步推动形成干部队伍培养工作良性机制。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首先要有党性。党性要求我们每个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组织是每名干部的“母亲”,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实意关心关爱干部,鼓励大家敢担当、善作为、勇争先,让全体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真正人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防患未然 筑牢人民安全防线
下一篇:全国政协举办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 王沪宁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