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城市群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 破除藩篱建构新生态圈
2018-03-25 18:52: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城市群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已初露端倪,正逐渐成为引领我国

 城市群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已初露端倪,正逐渐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多维度推进的城市一体化,正在推动城市群互联互通、协同融合,不仅优化了原有的城市体系和格局,还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新型城镇化“升级版”

  转型发展的“主引擎”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等专家指出,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目前公认的大型世界级城市群有以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5个。

  从全球来看,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决定着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更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阵地”。根据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全球一半的生产活动聚集在仅占全球大约1.5%的土地面积上。以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这个面积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只有1.5%的城市群,人口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格局初露端倪。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明确了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与中西部若干城市群的发展重点,突出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初步勾勒出国家重点城市群的布局轮廓。从发展程度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较为成熟,综合发展水平占有绝对优势,代表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前进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等专家分析认为,城市群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引擎”,原因在于我国的区域经济正在由“板块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各类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呈现出向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区域的集聚态势。2013年,我国的23个城市群,以占全国28.9%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3.8%的人口,创造了85.7%的地区生产总值。

  重构“经济版图”

  引领创新的“强引擎”

  “我们泰富重装超过八成员工家在长沙,公司每天派出8台大巴来往长沙和湘潭接送员工。”总部位于湘潭国家级经开区的泰富重装集团副总裁谢芳莉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迈入“半小时通勤圈”,三市跨城“上班族”越来越多。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融城发展近年来渐入佳境,一体化和协同效应明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都位居湖南省前列,实现了“1+1+1>3”的效果,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随着城市群逐步形成,其“聚合效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激发区域内城市创新的“强引擎”。许多专家认为,城市群俨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将重构经济“新版图”,支撑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持续发展。

  在长三角,旨在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正在全力推进建设。上海市具有国内最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杭州正在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以G60高速为纽带,上海、杭州为双核,嘉兴作为配套区,打破行政区划,推动人才、资金、装置、项目等科创要素自由流动、更优配置,其产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区域快速崛起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数据显示,2016年杭州市实现的信息经济增加值2688亿元,对该市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实践只是长三角城市群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长三角各大城市采访,记者处处都能感受到转型发展的“新潮”。长三角城市群正立足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稳步迈进。

  同样,行驶在广深高速公路,不时可以看到广东省正在打造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这条100多公里长的走廊上,分布着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和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瞪羚企业”。8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扎根于此,腾讯、华为、中兴、大疆、OPPO等全球知名企业在此茁壮成长。这些明星企业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起一条创新“项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俊告诉记者,伴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以广深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依托的广深轴线区域,聚集了高新科技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沿广深轴线创新经济带。今后,将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创新走廊跨界融合,形成“血脉”贯通的超级产业群,成为全国创新发展样本。

  协同发展凸显“同城效应”

  破除藩篱建构“新生态圈”

  在推进城市群建设中,许多地方正在从多个维度加快推进“一体化”,尝试破除行政区划所带来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同城效应”日渐显现。

  作为中国共享经济的标志,共享单车的发源地正是长三角城市群。记者在长三角城市群采访发现,共享经济的内涵正在不断扩展,从最早的共享单车、共享房屋,向更高的领域和层次迈进。

  比如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科技部指导下,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开展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截至2016年10月沪苏浙皖共有1479家单位、17081台(套)价值3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总价值为182.74亿元,有效减少了区域内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

  通过共享,小企业也用上了高精尖的大仪器和专业服务,并且费用还大大降低。浙江长兴新高包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建学说,使用县里发放的“创新券”,在上海找到了向往已久的性能检测设备,省去了80多万元的仪器购买成本。

  而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共享工厂,在制造业产能总体过剩的情况下,新进入者不用自建工厂,就可以委托现有的产能加工制造。阿里巴巴“淘工厂”业务总经理袁炜表示,共享工厂将工厂产能商品化,合理分配生产,有利于促使行业竞争转向行业协作。

  长沙城东南上班,株洲河西住宿,每个工作日,在长沙一家外企做公关工作的李梦婷都会往返两地。“高铁15分钟,地铁15分钟,加上家到高铁站的公交,虽然看似繁琐,其实路上时间也就1个小时。不少住长沙的同事在上下班高峰期出行,耗时可能还会更长。”李梦婷说。近年来,随着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长沙至株洲、湘潭两地的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并与轨道、铁路、城市道路客运无缝对接。

  除了交通一体化,各城市群也积极探索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的一体化。如嘉兴市与上海三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点对点”医保联网结算合作关系,通过系统直联方式让参保市民在上海的医院刷卡结算。京津冀地区为破解大气污染“顽症”,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实现了散煤“清零”,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约33%。

  城市间“一亩三分地”意识进一步打破,协同发展渐入佳境。河北省先后承接京津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2万个。同样获益的还有天津。截至2016年底,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天津企业到河北省投资项目超过2600个。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京津冀三地正联手用产业互补、融合,打造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相关热词搜索:藩篱 城市群 中国经济

上一篇:白银基金惨亏露底管理能力 国投瑞银年内四成混基亏损
下一篇:银保合并终落地 监管与发展双轨并行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